切换到宽版
  • 1928阅读
  • 0回复

新时代,孩子究竟需要一位什么样的妈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王兰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关注我们】12年全脑教育经验为每个孩子点亮智慧之光香港乐队 BEYOND有一首粤语歌是我相当喜欢听的:《真的爱你》。
[color=rgba(0, 0, 0, 0.9)]真的爱你[color=rgba(0, 0, 0, 0.5)]BEYOND - 一人一首成名曲第一辑(港台版)[backcolor=currentcolor][color=rgba(0, 0, 0, 0.3)]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都会很感动,眼睛潮湿。正如那首歌词里的表述: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望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爱意宽大是无限仍记起温馨的一对手始终给我照顾未变样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
这首歌叙述的是作者当初学习音乐直至后来成功的过程,母亲虽然并不赞赏儿子沉醉音乐,但依然那样给出她的母爱,宽大无阻,尤其在儿子遭遇挫折时,用温馨的目光鼓励他坚毅前行,叮嘱不要放弃。
BEYOND是幸福的,他有一个春风化雨的母爱的眷顾,全在无言的关注中送出。

01究竟怎样的母爱才是好的?
弗洛伊德说:“童年的经验影响人的一生。”而孩子的经验首先来自于Ta的母亲。一个好的妈妈,她的爱心就是要用最有益而深远的经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恰到好处之“教育妈妈”的智慧。
世上有好妈妈,也有不合格的妈妈。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母爱问题”。[font=-apple-system-font, system-ui,  ]图片来源:《念念母亲》剧照
无论在过去或者在今日,做一个母亲其实不需要过度的母爱。[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恰到好处的母爱最难做到理性与温情的平衡。[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伟大的儿童教育家之始祖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她曾经说过:
[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儿童的正常发展需要三样基本的东西:一个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感性材料。
一个特殊的儿童教师不能有学校教师通常有的傲慢与偏见,而必须具备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一种深沉的沉静是一种无杂念的、更好的和无阻碍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晰和思考自由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童年的秘密》,P177-178, 京华出版社,2002-6)
一个母亲最好的品格,便是蒙台梭利所表达的“理智的沉静”。  
02[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如何做一个[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恰到好处”的母亲?
恰到好处需要的是理智的节制和基于人性常识的理解。
下面通过两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恰到好处的母爱。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那个。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两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
由此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候,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 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听了妈妈的话,他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给了他最大的苹果。
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结果很不一样。前者的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后者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表演来换取他心中想要的东西。它们背后各自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的选择:竞争与获得的理性文化;道德与虚伪的表演文化。  做人母亲,总是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其实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不过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的话,那么常常会因为过度的母爱或者愚昧的母爱而误了自己子女的一生。
依然是分苹果的故事,妈妈应该怎样引导和处理事情呢?
一个有公平心和有智慧的妈妈,可以设计这样说:
“好,哥哥和弟弟的确都想要这个大苹果,妈妈也想要啊,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得到最好的。但是现在只有一个大苹果。如果谁独自分到了这个大苹果,其他人就得不到了。那么你们说该怎么办呢?”[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探究,是一种谦虚和理智的策略。以孩子们的聪明和实事求是的赤子之心来说,他们自会想出诸如公平比赛、用刀切开平分和轮流享有甚至抓阄决定等等可以共享的办法来解决。
这样的话,他们从小就会学会在竞争和合作中公平相处以及用实事求是的智慧来处理利益合理分配的道理。
如果妈妈只是用了专权处分的方式,就会同时把虚伪和偏心、嫉妒和怨恨之坏心眼种植在孩子们的心底。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对待天下的事情,也就这么一点出息了。  
上面的范例给我们很多启示:一个好妈妈会有足够高贵的大度和宽容的耐心,而远离急躁、尖刻、斤斤计较和居高临下。
恰到好处就是恰如其分的爱和教育,最后在不经意中使孩子获得解决难题的成就感。这需要一个母亲要有多高尚的修养啊!  一个好母亲贯穿其一生会有不同时期的“恰到好处”之表现。该放手的时候就必须克制泛滥的母爱,让人独立自由是最大的造化。

03
[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母亲不能独立,[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子女也肯定不能独立。
现在,一个新现象正在考验着中国母亲:当你的子女长大之后,你该如何处理好互相独立自由的关系?
既然中国人对于母亲有很强的依赖型关系,如果你在孩子独立之后,依然有过度母爱关照,你不过是借助母爱关怀来寄托一种对子女依赖的心理,你的全部生活内涵和心理感情都强烈地依恋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时刻惦记着你,“常回家看看”成了家长对子女强烈的依赖型关系。  母亲不能独立,子女也肯定不能独立。
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称为未能实现“角色退场”。即一个妇女长时间担当无微不至关怀子女的“母亲角色”,而当子女长大后,母亲依然不肯退出这种角色,那么,她的子女必定也属于长不大的角色。直至她完全衰老了,会从一个能干的母亲,慢慢转变为一个“老小孩”。  另一种情形也是经常见到的:一个母亲在子女独立之后,突然觉得自己一生被需要、被依赖的重要价值正在逐步“被剥夺”(淡化),因此会产生对儿媳或女婿的莫名厌憎心理:因为他们的出现和存在,而导致子女与自己疏离。这就是怀抱“娶了媳妇忘了娘”之怨情的中老年大妈心态。纯粹的大妈母亲会始终以想控制子女的归属感为主要使命,直接介入子女的婚姻生活中,为他们的人生大事做导演;而较成功的职业女性母亲会以双重心态来苛责儿媳:一方面爱自己的子女,但未形成爱屋及乌的慈心,另一方面,会以自我标准来批评儿媳,希望他们能够同时胜任妻子、母亲和职业女性的职责。
这些过度的母爱会产生过度代入和干预心理性格,失去了让自己和子女各自独立自由生活的意义。
如何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始终存在着难以潇洒对待的难题。  庄子有一个很好的观念道理一直在中国没有得到推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看似无情,其实明智,合则两害,独立双美。此之谓“恰如其分”矣。
子女成家了,是另一个独立家庭的诞生。过度惦记便是束缚。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给对方多一点自由,距离才能产生和谐美。
做一个恰如其分的现代母亲,正是中国社会更多一点现代性的开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