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方面介绍了修订的主要变化。在课程方案方面,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在课程标准方面,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生成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田慧生说。
田慧生指出,根据中央作出的新部署、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课程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运而生。
田慧生介绍,修订坚持3条主要思路。坚持目标导向,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增强课程思想性。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修订经历了组建队伍、总体设计、调研论证、组织修订、开展测试、征求意见等环节。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近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2021年4月至12月,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审议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下一步,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各省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全面启动相关教材修订工作,为学校教学提供有效支持。四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田慧生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这四大特点
“本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介绍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审核情况。他指出,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于2021年4月至12月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开展了系列审议审核,认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课程改革优秀传统,在育人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二是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
三是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凸显。汲取历次课程修订经验,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四是课程实施指导进一步强化。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
张国华在发布会上透露,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其中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张国华表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课程改革优秀传统,在育人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课程方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描绘时代新人画像,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物化生等科学领域课程将加强对共通性素养的培育
张国华在发布会上指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秉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强化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地理课程构建了以人类地球家园为主线,以认识全球和区域为知识基础,以地理实践和地理工具贯穿其中的内容框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加强了对共通性素养的培育。
据了解,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也得到进一步凸显。汲取历次课程修订经验,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例如,劳动课程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数学课程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其独特育人价值。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进一步强化课程实施指导
张国华表示,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课程实施指导将进一步强化。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
张国华介绍说,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学校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场地、硬件、软件、材料和工具等支持与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在应用情境中评价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活动中实现素养提升。外语课程充分发挥教学提示的作用,挖掘单元育人价值,通过语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作出全方位评价。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
田慧生表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具体来看,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二是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