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是孩子强有力的学习竞争力
有研究证明,家庭作业越多,孩子可能会越笨。重复的练习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因为这只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但是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并无作用。而阅读是学习力的基石,是教育的根。一个孩子学习力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能力的不同。那些儿童时期聪明伶俐的孩子,小学初期出类拔萃的学生,到了初高中为什么成绩平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第一,把握住阅读的“关键期”。
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倍功半。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所以,培养阅读能力也要注重孩子的关键期。这里的关键期是指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孩子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很容易,错过这个时期学习则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生。可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下手越早,得益越早。
0~3岁,是阅读兴趣培养期。让小婴儿随时能拿到书,对于日后孩子与书建立起亲近感非常重要。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让他接触一些图案大、色彩鲜明的布书;等到孩子能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对彩色的识物大卡、大画幅的图画书等一些可“读”之物保持接触;等到了8~10个月,孩子能滚、能爬时,你就会发现,他开始会偶尔拿起他的图画书,像模像样地翻看了。尽早开始这么做,然后一直保持。到孩子1岁,开始学走路、说话时,他会偶尔专注地拿着他的书“阅读”一会儿。孩子越大,“阅读”的时间就会越长,如果再辅以大人的帮助、讲解,他会发现,原来“书”也是好玩具呢。之后的2~3岁,父母逐渐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适龄童书,这样,孩子慢慢就会把“看书”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3~6岁,是语言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8~14岁,是黄金阅读期。5岁左右,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进入独立阅读的过渡期;5~7岁,孩子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识图期、由图向文的转变后,孩子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兴趣,然后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的一个最佳阅读时期。这个时期一定要让孩子大量阅读,这将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力大有好处。
第二,为孩子“选好书”。
我在接触了很多不爱阅读的孩子后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父母为他们选书出现了问题。孩子不爱阅读大多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本书,或者父母帮他们选的书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关于如何选择书籍,有下面一些小技巧与大家分享:
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这是孩子选书的核心标准。
如果父母的选书标准和孩子的兴趣产生了分歧,请务必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且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千万不要贬低否定!有钱难买孩子的兴趣,兴趣的产生很难,消失也不容易,兴趣只可以引导,不能强迫!我遇到过很多强行干涉孩子自主选书的家长,孩子最终都放弃了阅读,十分可惜。我的观点是,即便现阶段孩子阅读的书目你觉得有问题,你也跟孩子建议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兴趣,也请你尊重孩子,只要阅读的内容是健康的,就不要强行干涉!那些以伤害孩子阅读兴趣来强行限制孩子阅读的父母,做法都是欠妥当的。
看出版社。
选书时选择出版社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买衣服挑选衣服品牌。比如,我在给自己挑书的时候,就会选类似上海译文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书籍品质相对较高的出版社。而像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在少儿书方面也比较在意自己的“品牌”,对出版的书籍质量会层层把关。
看书评、看知名网站的评分、看家长论坛的评价。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用得也比较多。比如说像豆瓣读书,书籍涵盖面广,并且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上面的评分和书评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经过以上重重筛选,我们基本能够筛选出值得我们读的好书。
分级阅读指导。
什么是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就是家长或老师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物。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段和什么阅读能力,就读什么书。这是分级阅读的核心定律。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心理成熟程度等情况来分级。对家长来说,分级阅读为自己给孩子选书提供了帮助;对孩子来说,分级阅读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是细分社会,各个领域细分化,阅读也是如此。分级阅读,揭示了儿童阅读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有利于科学选书,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多层面推动儿童阅读教育。
分级阅读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解决了阅读能力弱的孩子阅读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如果一个孩子阅读能力不强,他就要从浅显的读物开始,能力原本不强,却要读对他来讲很难的读物,一定会影响到他的阅读兴趣。
其次,解决了孩子平庸阅读的问题,这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
让孩子阅读与之能力水平相匹配的书更有利于他们的认知发展,如果孩子的阅读是泛泛的,读物是粗俗甚至是有害的,这样的阅读迫切需要纠正!让孩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级地选择最适合他阅读的读物,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够真正科学系统地让孩子通过阅读,在知识层面、理解能力、心智和情商等方面都得到逐步的提升。
当然,少儿分级阅读也要注意几点:
1)“分级阅读”的标准不绝对是年龄。分级阅读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了解分级阅读的人还不多。仅仅看到出版物上标示的“适合×岁~×岁孩子阅读”是不够的,真正的分级阅读,除参照孩子的年龄外,更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来选择最适合他的读物。
举个例子:一本标示着“适合7~9岁孩子阅读”的童话故事书,若被一个11岁的孩子看上了,做家长的是否就会脱口而出:“你都多大了,还看这种小孩子的书?”但也许您不知道,孩子的选择多数时候都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也许这个11岁的孩子拿着一本“适合10岁以上孩子阅读”的书时,过多的生字词会让他望而生畏,超出他理解能力的语句会让他感觉索然无味。这种情况下,用严格的年龄界限做孩子分级阅读的参考就是帮倒忙,还不如任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喜欢读的书。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问问孩子:“你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啊?”也许孩子的回答是“只是觉得封面的图片好看”,也许只是“对书的名字感到好奇”,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点,再根据书的具体内容,看看有没有什么不适合孩子读的内容,然后再做定夺也不迟,千万不要看到阅读的“年龄段不符合”就急着否定。孩子能够对一本书产生阅读欲望和兴趣是非常不容易的,是特别应该值得我们去保护、肯定和珍视的。
2)“分级阅读”不是“设限阅读”。过于严苛的限制就像对孩子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人工圈养”,即使孩子有某种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天赋,也会因为这种对思想和精神的“人工圈养”而被扼杀掉。
3)分级阅读是一种预设的体系,但孩子的个体差异也是我们选择时的一个参照。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时,即使他并不具备扎实的词汇基础以及相匹配的理解力,但他心中有一些疑问,急于通过阅读来寻找答案,这种强烈的兴致和欲望也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动力,能够帮助他克服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这时的分级阅读恰恰能助力他获得跨越困难、越级而上的自信。
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让孩子与伟大的著作对话、与伟大的心灵交流,孩子就会真正地拥有力量,就会被那些伟大的东西所吸引,就会认真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就会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精神世界。那时,成绩不过是额外的奖赏。
人与人的相识相知是需要缘分的,读书也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书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读到一本好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满足,用自己的心灵与之对话,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诉说心灵。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心、用爱去寻找适当的书籍吧。
阅读是有品位和情趣的。大量阅读优秀的作品,就会形成好的鉴赏力,这样即使坏的作品摆在他面前,也不会让他动心的。因为,他知道什么书值得自己阅读。
第三,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情感基础。
每一位父母都要学会为孩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不仅要作用于他的耳朵,还要作用于他的心,入耳入心以后,他就会终生不忘,变成他的文化积淀。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说:“当大人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有三件重要的事同时发生:孩子和书之间产生一种愉悦的联结关系;父母和孩子同时从书里学到东西;父母把文字以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
我们是用耳朵学习语言。当动人的语言诉诸孩子的耳朵与心灵,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语言加速发育,更成了连接父母和孩子之间最亲密的纽带。
除了加强亲子关系外,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是随意交谈,而是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语言方式。随着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他们会慢慢地注意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与语法结构。我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接触到的语言越多,随之思维就越清晰。那些喜爱大量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快得多。
给孩子读书,是最“便宜”、最方便,也是最高贵的滋养孩子成长的方式。从朗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读比背更高效。
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英语,语言学科总是在强调“语感”。哪怕是数学题,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读题才能理解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自然。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会加深,这便是有效输入的过程。读到最后,它们已经成了一个整体,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
北大教授、安徒生文学奖得主曹文轩,曾无数次被人追问:“究竟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爱上阅读?”曹文轩每次都会告诉他们:“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
当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是不是没有用?可是当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老师或主持人、演员,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部小说里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时,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被深深吸引住。朗读结束之后,他一定会一直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当他终于看到了它,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这时,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有希望了。
另外,当成为朗读者后,孩子还会发生下面这些神奇的变化——
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改变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孩子能坚持大声朗读优质作品、书籍,性格很容易变得开朗。孩子在朗读时,能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透过音律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情感中升华出对大千世界的美好憧憬,在成长的路上带着憧憬去体验百味人生,再在人生的历练
中回味在脑海中留下印记的那些文字。
培养专注力: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孩子只有认真专注,才能把课文朗读好,否则,心不在焉,一读就错。
第四,如果可以,带孩子加入一个读书会。
读书会在引领孩子走向深阅读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
读书会是为了阅读和学习相关知识、交流思想而组织起来的社团,是一种目的在于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动。读书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会的几个特点:
它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没有压力。读书会是正规学校教育以外的一种辅助活动,没有学籍、没有学分,孩子乐意参加,过程非常愉快。读书会以团队学习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提供一种接纳、肯定、非裁判的气氛,让成员具有归属感。
读书过后肯定有感悟,感悟有时候特别需要表达,而读书会就提供了表达的平台,说出自己的感悟是一种享受。
读书会助力“深阅读”。
与几年前相比,纸本阅读减少,电子阅读显著增加。如何让青少年深入阅读经典,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呢?
阅读的深度不完全来自于文本,也来自于一起阅读的人,现在深阅读的资料很容易获得,但思想需要在对话中得以激发。另外,读书会所分享的书籍大多涵盖多个领域,哲学、宗教、心理、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经济、医学等。而一个人所涉猎的范围往往较窄,通过读书后能够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很好地帮助自己进行自我通识教育。读书会书目的选择往往不限于个人的学术背景、兴趣经验,因而扩展了成员的知识领域。现在,出现了不少“网络读书会”,助力网络阅读由浅入深转换。
让孩子结识新朋友,建立孩子的“精致小圈子”。
为何说是“精致”呢?首先,进入圈子是经过筛选的,都是爱阅读、爱读书的孩子,大家为了同一本书或者同一个主题走到一起,志同道合,交流思想,碰撞出火花。读书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学习策略,一种人际互动形态,一种团体技巧,也可以是一种社区工作模式。其次,孩子更容易找到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参加读书会的孩子,一般都是喜欢看书的,当孩子喜欢读书又苦于知音难觅时,加入读书会,可以帮助他认识一大堆兴趣相投的朋友。
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读书会是一个很棒的平台和机会!可以自由交流书籍信息、读书体会,与他人互动。好的读书会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带来了与人交流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在平等的氛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聆听他人的思想,这是读书会的本质。成员之间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互动,不互动
的只能是听众。平等交流是成员之间的原则。读书会成员之间推荐书籍、文章越有针对性,讨论话题越多越深入,互动越充分,收益就越大,该读书会活力也就越强。有针对性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否则,书海茫茫,推荐的书籍不着边际,就构不成互动的基础。读书会可以磨炼团体动力技巧,增进思考和评判阅读能力。
可以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塑造家庭的阅读氛围。
读书会可以让孩子阅读到以前想读却未读的好书,或是以成人的观点再次阅读。读书、交流、分享、结识新朋友,高质量的精神滋养对孩子来说一定胜过在家里玩手机,思想的火花一定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这也是把孩子从手机等电子产品里拉出来的好办法!
划重点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把握住阅读“关键期”。
为孩子“选好书”。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情感基础。
如果可以,带孩子加入一个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