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否是因为“儿童主导式”模式下的孩子比“成人主导式”模式下的孩子更能体会到“玩具整理”所带来的自主感、胜任感与归属感,才会更愿意整理玩具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一一分析。01 是否获得了自主感? “儿童主导式”模式下,家长通过“听从孩子的建议与指令”退居二线,令孩子成为游戏中真正的主人。因此,当游戏结束,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整理玩具是自己的责任——我是小主人,你陪我玩,我来收拾。但在“成人主导式”模式中,当家长获得了主导游戏的特权,孩子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家长应当承担全部或者部分“劳动”的义务——你玩得也挺high的,你咋不收拾?02 是否获得了胜任感? “儿童主导式”模式下,家长通过“模仿、描述孩子的游戏行为”以及“表达共同游戏的快乐”令孩子感觉到:我被认可了、我是有价值的!因此,当家长请孩子自主整理玩具时,孩子会更有动力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看,我什么都能做!然而,在“成人主导式”模式下,因为家长一昧地质疑、否决、主观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与能力——我什么都做不好,干嘛还要做呢?03 是否获得了归属感? 心理学界有一个“互惠理论”,当A的需求得到B的积极回应时,A也将更愿意回应B的要求与期待,以此建立稳定而积极的关系。在“儿童主导式”模式中,当孩子的游戏想法与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孩子不仅仅获得了被接纳的安全感,更愿意在游戏结束后的整理环节中通过满足家长对整洁环境的需求作为“回报”,巩固关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但在“成人主导式”模式下,当家长对孩子游戏想法与行为质疑、否决、主观引导时,孩子被剥夺了真实的游戏需求,产生被掌控的感觉。 同时,当家长在游戏过程中过多地向孩子提问时,不仅仅干扰了孩子的游戏,更激发了孩子反抗家长“窥探欲”的抵触心理。而这些便为后续的整理环节埋下了“不合作”的隐患——我不想要这样的关系,我要自由!
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因为 “儿童主导式”模式下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自主感、胜任感与归属感,这些孩子更容易从整理玩具的过程中获得相同的感觉,从而更愿意整理玩具。04自理,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游戏”是以上实验中的亲子互动背景,但其实,生活中各方各面下的亲子互动模式都会很大程度影响着孩子的自理意识。如果说我们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感受到自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自主感、胜任感与归属感而愿意自理,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能够令孩子获得并熟悉自主感、胜任感与归属感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热衷于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指点江山”,总是要求孩子依照我们的想法行事,孩子很容易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能力,认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对与我们建立紧密的连接缺乏渴望。 道理很简单——一个认为玩什么玩具、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又怎么能够认为整理玩具、收拾餐台、叠放衣物是自己的事情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这样做:❤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与行为,在不违背基本的伦理道德与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去包容、接纳。
❤常表达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快乐。令孩子意识到TA的价值,意识到TA之于我们的重要性。
❤不反问、少质疑、少批判、不强加自己的建议。当我们认为有必要阻止或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与想法时,清晰地和孩子坦诚我们持相反意见的缘由。
❤️把时间留给你的孩子,陪她玩游戏,看电视、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
❤️要学会让孩子崇拜你、信任你、喜欢你。
教育的路上,我们从未停止!
加盟热线:400-0371-282 15803856648(魏老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全脑开发论坛
http://www.yinlingyounao.com/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