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其作用不可低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很大程度上,后天环境能造就一个新人。
研究证实,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包括各种文字、数字、符码、味道、食物、线条、颜色、公式、声音等,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海量的资料.这么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如何提取出来呢?就像电脑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很科学的检索系统,很容易导致数据无法读取,甚至系统崩溃。
如果以牛顿、达芬奇等人的辅助记忆方法来看,他们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了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等的使用,将庞大的信息量汇聚到一张图上,极大提高了记忆效果。经过现代科学反复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将不同元素融合到一张图上,不但能提升记忆力,改善思维,还能协调左右脑的功能,因此,此类图被科学家称为“思维导图”。
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能顺利且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效。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切实存在的、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分类能力是衡量婴幼儿智力的一个标准。所以,区分类别对于婴幼儿的思维发展很重要。儿童的分类能力极大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推理能力、辩论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婴幼儿早期教育阶段,如果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分类,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能力的特性有:
1.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独立性、分散性、新颖性。
思维训练时应注意:
(1)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2.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
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思维训练时应注意:
(1)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
(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
(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3.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训练时应注意:
(1)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4.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
思维训练时应注意:
(1)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
(2)在课堂上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
(3)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5.灵活性
包括四个方面:
(1)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3)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4)思维的结果是不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答案。
思维训练时应注意:
(1)平常要注意知识的应用,能够把知识真正活学活用,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表面。
(2)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迁移。只有形成知识体系后,才能真正被吸收和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