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61阅读
  • 0回复

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静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09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我们也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
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比如在“对应排列相关联的物体”活动中,幼儿在放卡片时,总要先和上面一排相对应的卡片碰一下,然后才把它放在下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对应的动作。随着幼儿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对应。幼儿在最初学习数数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手的点数动作才能正确地计数。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比较熟练,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这对于他们理解数学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在幼儿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特别需要这种外部的动作。而对于那些表现出抽象思维有困难的幼儿,也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动作摆弄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和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外一个部分。而那些不能摆脱实物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的幼儿,正说明他们还需要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在这时给予他们摆弄实物的练习,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尽管说表象对于幼儿学习数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毫无作用。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的作用即在于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
过去有些不适当的做法把表象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甚至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的过程,于是通过让幼儿观看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数学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数的表象、加减的表象。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并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过,如果能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及其变化,并鼓励他们将其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表象,不仅能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益无害。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在幼儿进行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一幅图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加减,或者通过三幅图之间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加减的关系,甚至通过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并进行运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加减的运算。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它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可以说,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比如在认识数字3时,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而且让他们知道,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排列,都是3。这样幼儿就可以对数字3的抽象意义有所了解。
再如,大班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教师首先让幼儿分各种不同的东西:2只苹果、2个玩具、2粒蚕豆……,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这时幼儿对分合式意义的理解还停留于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当老师问这些式子一样不一样时,大多数幼儿都回答不一样,因为它们表示的是不同的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逐渐认识到这些式子的共同之处,以及它们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表示的都是分数量为2的物体,因此可以用一个式子来代表。这样,幼儿也逐渐认识到了“数的分合”这一抽象的知识,而不再停留于具体的“分东西”上。相反,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例如,有的幼儿会认为钝角三角形不是三角形,只是因为教师从来没有让他们接触过这样的形状;有的幼儿会用两个三角形拼出一个大三角形,却不会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究其原因也是平时缺少摆弄图形的经验,对图形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积累丰富的经验。
4.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头脑中往往只是保存着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化的知识,则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例如,幼儿积累了大量有关加减的具体经验,甚至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些经验,但是要形成加减的概念,就需要教他们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情。符号的作用就在于给幼儿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幼儿接触的符号也不限于加减运算的符号,如“标记”就是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符号。它既带有形象性,又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对它所代表的所有具体形象的抽象。幼儿从小班起就开始接触标记,理解标记的抽象意义,对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抽象性、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此外,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的监控,并提高其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的过程。5.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幼儿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幼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外部世界,同时也建构着新的知识。以数数的策略为例,幼儿起初是通过直觉的判断比较数量多少,实际上是根据物体所占空间多少来判断。这一策略有时是有效的,但有的时候就会发生错误。我们观察到的有些小班幼儿不能正确比较数量多少,就是因为他用了一个不适合的认知策略来同化外部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时候,尽管幼儿知道一一对应和点数也是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但决不会自觉地运用一一对应或点数去比较多少。(根据我们的观察,有的中班幼儿还不能做到不受物体排列形式影响通过对应或点数比较数量多少,而是通过直觉判断)直到幼儿自己感到现有的认知策略不能适应问题情境了,才会去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这时幼儿主动改变自己的认知策略,比如通过一一对应或点数的方法,去适应外部环境,从而与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尝试新策略的过程,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的过程,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它完全是通过幼儿的自我调节作用而发生的,而不是教的结果。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即使告诉幼儿要通过一一对应比较多少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如果幼儿自己没有感到他原来的方法有什么不好,他是不会轻易放弃它而接受老师教的方法的。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机会练习和应用。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