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3阅读
  • 0回复

爱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把孩子改造成你期望拥有的那个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静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9-26
表姑家准备上大一的女儿被诊断出“抑郁症”,休学了!


她经常莫名的发脾气摔东西,打人,甚至自残;疯狂购物买衣服,买完直接扔垃圾桶,接着买……


印象中表姑对表妹宠爱有加,能满足的基本都会满足。表妹学习成绩不错,但很少有朋友。


表姑不得己送她去看心理医生,希望通过治疗能让孩子尽早回学校。


心理咨询师很无奈:


“现在这种情况,劝孩子回学校并不是重要的,我们更需要去关注孩子不愿意去学校背后的原因,需要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


表姑很抗拒:


“我就想不明白了,我们给她创造了那么好的物质条件,她要什么我们就满足什么,怎么莫名其妙就有心理疾病呢?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有,一个个反倒都好好的。”


其实,表姑的疑惑,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疑惑。



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换句话说,每5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为啥以前的孩子经常挨打挨骂,却很少有心理疾病?


现在的孩子衣食无缺,全家人宠爱,反而心理问题多多?



以前的数据记录和媒体报道比较少


经常有人说,几十年前条件更差,父母教育方式更简单粗暴,为什么那时候小孩心理问题反而没那么多?


当然有可能是几十年前小孩心理问题可能也很多,只是没人去调研,也没有数据记录。


但是创伤只要没有被安抚,被抚平,就一定会以各种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可能将创伤循环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需求重点不同


物质的普遍匮乏,使以前的孩子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


再加上兄弟姐妹比较多,父母又忙于生计,根本没多少精力照顾孩子,更别提关注其心理问题了。


即便有点心理问题,也会在与伙伴的尽情玩耍和在做农活的过程中得到舒缓与释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


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们的需求点已上升至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可悲的是,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还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其生活起居上。


以前的孩子有很多
排解情绪的出口





心理之所以会有疾病,是因为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发泄,积攒太多而成病。


以前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培训班,但他们有更广阔的世界:


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在外面疯跑……


可以肆无忌惮地奔跑,和伙伴们跳绳,跳格子,捉迷藏,自创各种游戏……


一位退休校长就曾这样说:“其实过去的孩子压力也不小,但他们往往都有发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什么不开心都烟消云散了。


而现在的孩子玩耍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以致于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更容易脆弱。”


当“玩”变成了一种夹缝中强挤出来的“福利”;


孩子没有情绪出口,积攒下来的负面情绪,就慢慢转而对内攻击。



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玩耍、运动,需要蓬勃的生命力。


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内心才越阳光。


请多给孩子一些游戏、发呆时间,至少培养孩子养成运动习惯,让他去释放。


同事的儿子喜欢打篮球,用他的话说:就没有一场球解决不了的事,如果一场不行,那就打两场。


摸底考试没考好,打打球发泄完了,人就好了。


父母吵他了,二话不说出去打球去了,回来后,大家也都消气了。


去年上高一,开始住校,同事担心他第一次跟同学合住不习惯,结果他跟舍友打了两场篮球,彼此就处成了铁哥们。


他每天过得丰富而充实,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所处环境不同
排解情绪的出口





以前周围的环境还没有那么“卷”!


小时候父母不太懂教育,经常做出伤我自尊的事情,比如我喜欢画画,他们为了让我好好学习就撕掉我的画!


但是周围家长也都这样,我们互相交流着被父母欺负的事情缓解着压力。


如果当年有一个小伙伴,他的父母不仅支持他画画,还给他买高档画具,买漫画书,买各种网点纸,还送她去学画画,并且经常带他去参加画展,去日本旅游。


我抑不抑郁还真不好说!



小时候的我,去参加数学竞赛,考虑的是进城吃父亲给我买的冰棍,去看霓虹灯。
至于考试嘛,也没有谁说要我考多少分,取得什么名次。


在我印象里,去参加考试是非常开心的事情,至今回想,还有一阵凉风在夏日的夜晚吹过脸庞,好惬意,考试成为了一次旅游。


如今的孩子,考试和竞赛等等似乎没有我当年的那种功效了,反而更多是压力和竞争。


以前的父母也会给孩子学习的压力,毕竟读书能出人头地。


他们会对孩子说:“只要你想读,我们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


虽然大学值得向往,父母也并不把这当成是唯一的出路,孩子没考上就去做别的事,遗憾但不绝望。


到了流行“鸡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更高、更细致了。
所以孩子面临的期待也变了,不仅是好的大学,也要好的初中、高中,还要全面发展,不甘于人后。


期待不是坏事,问题出在大部分父母无法接受一个平凡的结果,最后因为失望,影响了对孩子的爱与评价。


而孩子也从你身上感受到深深的焦虑和挫败感。


让孩子成为孩子



其实,不管时代和环境怎么变化,我们都只要记住——让孩子成为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好奇、大胆、热情、爱冒险,他们天马行空,没有被我们大人世界里的那一套法则束缚。


当一个孩子,能闹腾、敢冒险、爱探索时,他才能像个孩子般成长,而不是过早地承担了无法承载的重担。


所以,即便如今没有了以前的环境,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去摔跤、去攀爬、去草地上奔跑嬉戏。


只有经历了大自然滋养和游戏的童年,孩子才能成长得像个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强迫孩子从一棵小草长成大树,而是要勇敢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我们不必害怕孩子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想起一句特别走心的话:“爱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把孩子改造成你期望拥有的那个孩子。”  与大家共勉!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
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