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6阅读
  • 0回复

给孩子立规矩总是失败?这5个坑一定要避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万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05
每当我们谈到,给孩子培养好习惯以及除了催孩子、吼孩子,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时,就会建议给孩子立规矩。



那些被宠坏的孩子,正是源于各种要求都能被满足,不当的行为也没有被规范,于是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性格自私霸道、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在一些重要事项上给孩子立规矩,有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明白事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家长也会省心很多。


正如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在《规矩与爱》一书中写道: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着规矩去爱。”


然而,很多家长在立规矩这件事上也犯了难,“我给孩子立了一些规矩,但是不管用啊,孩子跟你耍赖,真没辙!”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立规矩这件事。避开下面这几个坑,你立的规矩才能行之有效。


PART.01


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再谈规矩

立规矩一定要早,这是首要的一条忠告。


在孩子1~2岁的时候,能够听懂大人话了,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就可以开始给孩子建立一些适当的规矩。


比如吃饭的规矩:吃饭时必须坐在餐椅上,不能到处跑;按时吃饭,不吃只能等到下一顿;一天只能吃一次零食,一次一小包。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管起来也费劲,就算有些地方做的不对关系也不大,长大了再教就行了。


这是错误的。等孩子大一点,5、6岁之后,一些不好的习惯已经养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再想立规矩,纠正坏习惯,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时候就是该无忧无虑,想干嘛干嘛,解放天性,为什么要用条条框框的规矩限制孩子呢?


这种想法是不负责任的。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意味着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的行为会对自身健康、习惯、性格发展不利,或是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时,这些行为就必须被规范。


比如:吃饭到处跑、没有节制地吃零食、不愿刷牙、动手打人、公共场所吵闹······


坐地铁的时候,我常会观察到形形色色的家长和孩子。


有的家长,对还抱在怀里的一两岁孩子就会轻声叮嘱:“在地铁里要安静,声音小点哦。”


而有些家长,自己坐在座位上,任由孩子们在地铁里嬉闹、拉着扶手转圈,他自岿然不动。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可见一斑。

PART.02


家长容易心软、妥协
立下规矩,如果脱离了监督和执行,就是一纸空文。


孩子不遵守规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不能坚持原则,容易心软妥协。


说好的一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孩子看完还要看,家长不允许,孩子就开始哭、发脾气,家长见不得这场面,就答应孩子。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爱讲条件,规矩失去效力。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哭闹、撒娇,也是在试探家长的底线。


如果家长在同样的问题上,每一次都很坚定,根据规矩来,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家长的底线是稳定的,以后不会再触碰。


而如果家长经常妥协,孩子就会发现家长的底线是可以动摇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后面再想让他遵守规矩就更有难度了。


因此,给孩子立规矩,家长首先要内心坚定,自己先认识到所立规矩的必要性。犹犹豫豫的心态,立规矩通常会以失败告终。


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说“不”是一件很难、很麻烦的事情,家长要忍受孩子的哭声、尖叫、难以控制的情绪,这对家长本身也是一种考验。


但是,教育不能嫌麻烦就不做,或者通过大声吼叫、甚至打骂来让孩子听话,而是要控制好情绪,耐心、平和地和孩子沟通。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要先表示理解,这样更利于孩子平静下来:

“动画片太好看了,你还想再看一集,我很理解,但是我们的规矩已经定好了,就要遵守是不是?”


允许孩子把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泄出来,表达对他的爱和安慰:

“如果你还是很伤心,妈妈就在这陪着你,妈妈爱你。”


这样的沟通方式,既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又把规矩教给了孩子,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自觉遵守规矩做事,不再讨价还价。
PART.03


缺少尊重和民主,强迫孩子服从
家长在执行规矩时,还有一个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于专制、强硬,用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服从。


比如“我说不行就不行!”“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在制定规矩时,不能光大人说了算,最好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和他商量着来制定。


孩子会有一种参与、自己做主的感觉,而不是被迫服从,因此更乐意遵守。


规矩要具体明确,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他说清楚: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矩、有什么作用、破坏了规矩后果是什么。


比如说,睡前不刷牙,牙齿上残留着一天下来的食物残渣,会有很多细菌,腐蚀牙齿,导致蛀牙、牙疼,可能还要拔牙。


在幼儿园洗手、乘坐地铁公交要排队。因为插队会让别人等待的时间更长,对别人不公平,所以这样的行为是不提倡的。


当孩子内心真正认同那个规矩,才会自觉地去遵守。


如果光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吓唬孩子,孩子不知道具体原因,对规矩的认识模糊;用权威压制,也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家长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规范孩子的行为时,要说出明确清晰的理由。


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可能需要多次重复和提醒,规矩才能慢慢内化到孩子心中,但这个解释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PART.04


家长自己破坏规矩,做了不好的示范
有些家长一边给孩子立规矩,自己却在破坏规矩。


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却熬夜;不许孩子玩手机,自己却当着孩子面抱着手机不放;带着孩子插队、闯红灯······


如果家长说一套,做一套,孩子也会开始轻视规矩,认为不遵守也没什么,家长的话也会在孩子心里失去分量。


一句“你不让我玩,你自己怎么玩?”就会让家长陷入尴尬的境地。


所以,家长给孩子立下规矩,自己也要做好榜样,言行一致,更能受到孩子的尊敬,通过亲身示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


PART.05


家里人态度不一致


经常有家长吐槽说:
“我们这边给孩子定好规矩,到了老人那里就全变了。他们太宠孩子,一点也不愿意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么他们答应什么。”


的确,和老人一起带孩子的家庭,立规矩要更困难一些,大人多,教育观念不一致是常有的事。


如果家长没有和家里的老人达成一致的话,孩子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在爸爸妈妈这得不到满足就会找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变成坏人。


这就需要家庭里的大人们私下协商沟通好,明确好家里的规矩,站在统一战线,才能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