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4阅读
  • 0回复

思维导图三招拯救“不会做听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张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到听记,不知道大家普遍的印象如何呢?我相信一定会有部分小伙伴觉得,听记好难啊!如果你也这样觉得,那不如来听听我是怎样做听记的吧!


先不说生活,先来说说比赛,去年参加了三次比赛,一场考级赛,两场导图锦标赛,很有意思的就是,在考级赛和中国赛当中,我的听记都是第一名,世界赛虽然有点塌腰(不给力),但据评委们向我透露,世界赛我的听记也有第四名。


由此看来,在听记这个方面,我好像确实做的还可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听记总是能够比较有效呢?


我自己总结了三点,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第一点:导图是工具,工具用的是否熟练,很重要!


举个例子:
我们就拿开车这件事来说吧,肯定很多小伙伴都去学过开车。


那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刚刚学习开车的那段时间,我们能一边开车,一边回答身边人的各种问题吗?我们能一边开车一边处理跟开车这件事无关的其他事情吗?显然不行!因为,光是能把车开起来,不出问题,就已经几乎要占据我们所有的精力了,那,我们怎么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管别的呢?


相反,我们来看看老司机,所谓的老司机,就是那些把开车的每一个步骤都融入到血液里的人。他们不用看也知道任何按键的位置,他们不用刻意思考,也可以按照所谓的标准化流程将车开到目的地。有时候,你问一个老司机开车要怎么开,可能他自己都讲不明白,但是,就是能自动化的完成一系列的动作,最终把车开到目的地。


那,新手和老司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他们对开车这件事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于开车技能的掌握程度。


这个原理,换到绘制导图上也是通用的。


要点1
导图是一种工具,那么工具使用的是否熟练就将决定了最终的使用效果。


当绘制导图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占据你大量的精力,让你感到十分难以适应的时候,你想分出多余的精力来做听讲记录这件事,本身就很为难。


走都走不稳呢,何况是跑呢?


我建议大家可以使用所谓的“局部攻坚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从一个局部开始训练,无论是图像的绘制,还是关键词的提取,无论是线条的流畅度,还是颜色的搭配,都不要贪多。


不要幻想着一次就做好所有的方面。每次就只需要专注在一个方面,将这个方面做到自己满意了之后,再换其他的方向去训练。


这样,就相当于,将一个整体拆解成了各个局部,训练起来,相对目的性就会强很多,并且效果出现的也更快!


第二点,听讲记录,是要听什么,你知道吗?


在听讲记录这方面,我认为第二大重要的,就是带着目的去听讲!那,什么是带着目的呢?


我们先不从听讲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先站在演讲者的角度。如果你是一个演讲人,你会如何设计你的演讲呢?


你是不是需要一个或者几个相对核心的观点呢?那,针对每一个观点,你是不是又要举一些例子呢?


就比如刚刚我提到的新手和老司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会影响最终的使用结果!


所以,你发现了,在演讲当中,如果涉及到了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就一定是为了说明某个观点的!而,这个观点本身才是你需要找出来的核心关键词。


反对的声音
那,这时候可能有人不同意了!


有些同学,非常专注于记录例子本身,会非常热衷于将例子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整个过程都要事无巨细的给列出来。


他们觉得:“只有记得全,才是记得好!”你们觉得,是这样的吗?


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都知道,导图本身是一个先发散再收敛的过程,当我们听讲的时候,其实听到的是作者发散的内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零散的内容收敛成一个个核心的观点。将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用线条和结构呈现出来。


具体的做法,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当你直接听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你需要迅速的将它作为大纲主干列在导图中。


接下来你就会发现,演讲者一定会通过某一个,或某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那么你需要做的,就只是在例子中寻找一些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内容,列在大纲主干下面的分支中就可以了。


第二种:当你听到的是一个例子而不是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就需要用到导图中的BOIs法则,也就是系统阶层化概念。


具体的操作分成两步:


第一步:当你接收到一个想法的时候,你要迅速的思考,这个想法应该属于哪个大类;换句话说,就是思考,这个例子到底可能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往前推!


第二步:你要思考的是,在这个想法和你总结出的大类之间,还能怎么细分;换句话说,就是思考,这个例子和观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级一级的列出来!


要点2
这样,经过了梳理之后,你的听记导图中只会存在两种信息:


第一种:核心观点,也就是你的大纲主干;


第二种:具体事例,也就是你大纲主干下面的例子,以及他们和主干之间的关系。


第三点,听讲记录,是要记什么,你知道吗?


在我的研究生班里面,有一位特别好学的男生,因为他实在是太好学了,所以全班一致选举他做我们的学委。有趣的是,我们学委也特别喜欢用思维导图来做听课的笔记。


有一次在课间,他问我:“融融你说,老师上课讲的那么快,我都来不及把内容记下来,急得我呀,恨不得多长几只手!!还有啊,有时候,老师讲课也不怎么按顺序,我感觉我的笔记也记得乱七八糟,内容都记不全。唉,我就很懊恼,下课了还不得不去翻PPT,或者翻书。可是,记了那么多笔记之后,我发现我好像脑袋里也没记住多少内容啊!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像我们的学委一样,以为听讲记录就是完整的COPY别人的思路,就是完整的记录别人口中的一切内容。这样的人,往往追求“完整”或者说“完美”,他们一定要抠到每一个细节,老师的每一页PPT,演讲者的每一个观点。然后,争取把他们全部列出来。


但是,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这样做,真的就是对的吗?


每个人,因为年龄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阅历的不同,个性的不同等等,都会形成一些相对独有且固定的认知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对于知识的接收和理解都会存在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偏好。


例如,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来说,在听医学类讲座的时候,很多概念性的问题,因为自己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自身已经具备专业的相关能力,所以可能在记录的时候并不会侧重于去记那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可能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实际的应用上。但,如果换做一个医学生去听,可能他更加关注的就是那些医学原理本身了。


那么,他们两个人做出的听课笔记,内容会是相同的吗?显然不会!


再比如,对于一个全职太太来说,当她在听一场烹饪演讲的时候,很可能因为自身对于烹饪的兴趣、研究以及经验,使得那些相对基础的步骤完全在脑中被一带而过,而她更多的精力则放在如何提升色香味和摆盘上面。


而相反的,对于这位全职太太的职场精英老公来说,当他在听同一堂烹饪演讲的时候,很可能因为自身对烹饪知识的熟悉度不够,而导致他全程都只是在关注做菜的步骤和流程,而完全没有注意到还有摆盘这回事,以为只要能成功把菜烧熟了就已经是人生赢家。


那么,他们两个做出的听课笔记,内容会是相同的吗?显然也不会!


从上面两个例子,大家发现了吗?听课笔记到底是要记什么,这方面完全是由听课的人本身决定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事,在每个人的眼中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大家接收信息的角度是不同的。


要点3
所以,这也就回答了我前面的问题,听课笔记到底是要记什么?


答案就是,记那些自己觉得重要的、有用的、有启发的、有感触的、想要记住的那部分内容。至于全不全,我觉得适度就好!


总结起来,我们会发现,其实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听讲记录,不光是在过程中去摘录说话人的观点。


更多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自己生活中与说话人观点对应的例子补充进来。只有经过了自己的二次加工和思考,记录下来的内容才有意义。


否则,单纯的COPY别人的思路,我们看PPT就好了,何必浪费自己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去画图呢?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对于运用思维导图做听讲记录,我认为以上提到的三个方向,是你必须要掌握的!


1
导图是工具,工具使用的是否熟练,就将决定了最终的使用效果!
2
听讲记录,是要带着目的去听的,内心中对演讲者的观点要有觉知,对演讲者举出的例子要有判断,让他们各归各类才能逻辑清晰!
3
听讲记录,是要记录那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有用的、有启发的、有感触的、想要记住的那部分内容,至于是不是“完整”或“完美”,我觉得适度就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