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9阅读
  • 0回复

经常被“暗示”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看完你还敢骂孩子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万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国庆回老家,我发现我的小外甥和他妈妈在一起时的状态和跟他爸爸在一起时完全不同。玩乐高时,外甥搭一个城堡给妈妈看,妈妈看完就夸:“真漂亮啊!我都想住进去了!”
于是外甥更起劲了,接下来半个小时都在认真搭建城堡。即使城堡歪了、塌了也不气馁。可当他造了一个花园给爸爸看时,爸爸的回答就很负面:
“你这建的什么玩意儿?也太简陋了吧?”

外甥越听越生气,一脚就踹飞了半天才搭好的花园,还涨红着脸嚷嚷:“我再也不建花园了!”


同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同的人带,差别这么大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暗示效应”,说人会无意中接受其他人发出的信息,从而做出与信息相对应的反应。
家长说孩子的作品“丑”,说多了,连孩子自己也对作品不自信了。家长说孩子“不行”,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接受这一点,并失败给家长看。
所以,千万不要小觑暗示的力量!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有一项研究:人的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

比如父母骂孩子笨,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是个笨蛋”的观念。于是,真的越来越迷糊,脑子越来越不好使。
孩子的不良行为会引起父母的指责。于是,恶性循环不止。

父母的“消极暗示”对孩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看过一个新闻,沈阳一个16岁男孩,24小时内纵火8次!第八次纵火后,他故意留在原地,等着警察抓他。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希望“以入狱的方式给父亲惹点事”,报复他。
因为父亲经常打他、骂他、训斥他,还扬言他“早晚得进监狱”。经常收到父亲的这些消极暗示,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后,他真的按照父亲所说,越来越不听话,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爸爸暗示他“早晚得进监狱”,他就真的“进监狱给爸爸看看”……
暗示的力量有多强大?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
国际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给孩子怎样的暗示,他就会按照你说的样子成长。
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故事:她是老二,出生时让妈妈受了很多罪,所以一出生就被妈妈讨厌。妈妈只要一不顺心就骂她畜牲、垃圾、不配为人。

有一次她穿了一件没过膝盖的短裤,妈妈就指着鼻子骂她:不要脸!
有一天她没做家务就出去玩了,妈妈骂完让她写承诺书:以后先做家务再玩。她不写,妈妈就逼她吃老鼠药,还说:“我给你的生命我有权利收回!”
再次被骂后,她就用美工刀割腕了,血喷了一地。从医院回家后妈妈又骂她故意吓唬人,让她“不如真的去死”。她再也不敢这样了。

但这样没骨气地活着,她又很看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就是妈妈所说的那种人,很垃圾”“过分不堪和龌龊”“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
被暗示的结果会如何?孩子总是习惯性地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习惯性地自我批评、自我否定;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又自卑地苟活着。
全球畅销书《原生家庭》一书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孩子会相信、并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大人总是评价孩子这里不够好、那里不够出色,孩子就会真的在这里、那里形成坏习惯,“坐实”大人的差评。
类似的场景还有:父母批评孩子粗心大意,结果孩子非但没有变认真,反而越来越粗心。父母批评孩子磨蹭,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父母批评孩子不省心,结果孩子越来越不省心……
消极暗示就像一个“诅咒”,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应验。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他才会往优秀的方向发展
歌手萧敬腾,成名之前曾进过少管所。
小时候的他经常抽烟、打架、逃课、盗窃,小小年纪就沾染了一身恶习。爸爸的管教方式也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责骂、暴打。
每当他跟同学发生争执,爸爸二话不说就认定他不对,认定他就是那个“坏孩子”。
萧敬腾自己也默认了爸爸的差评,认为自己是个“坏蛋”、连基因都是坏的,直言“我生出来的小孩绝对是个坏蛋”,以后不打算生孩子,考虑领养。
这样自我否定、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萧敬腾,后来怎么走上正途并找到理想了呢?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老师无意中发现,他学架子鼓的三个月里没有打架斗殴,便鼓励他:“专注做音乐,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大明星呢!”
也正是这句话,让萧敬腾的内心起了变化:
“原来,我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原来,我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
原来,我有当大明星的潜质……”

从此,他慢慢远离了那些朋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音乐中去,这才有了后来我们所认识的“流行歌手”萧敬腾。
早教专家林怡说:
“与说教、批评、责罚等手段比较,不着痕迹地暗示有着更为神奇的力量,能更快速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粗暴地干涉,不一定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但不着痕迹地暗示,反而给了孩子春风化雨般的勇气,让他不抗拒变好。能抓住这种心理的教育者通常不费吹灰之力,更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某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后,他交给老师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学生名单,暗示这些学生很有前途。8个月后,他对这18个班的学生复试发现: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改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自信。
可这份名单,只是他随手写上去的!名单上的学生正是接受了“我有发展前途”的暗示,从而更努力地向“有发展前途”的形象靠拢,由此激发了各方面的潜能。
大人假定孩子是优秀的人,孩子便不断向优秀者努力,证明大人所言不虚。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自证预言”,即人会不知不觉按照预言行事,最终让预言成真。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大人夸孩子不挑食,孩子就乖乖吃掉哪怕本不喜欢的食物,来证明自己不挑食。大人夸孩子懂礼貌,孩子就越发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向有教养的好孩子靠拢。
大人夸孩子自觉,孩子不用监督就能好好写作业……大人越说孩子优秀,孩子就越优秀给大人看。哪怕遇见挫折,他也能努力克服,不让自己辜负大人的期盼。积极暗示就像一个“雄狮”,能唤醒孩子的潜在能量。
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曾说: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因为相信父母,父母的所有言行都将成为孩子行为反应的指南。
家长的言行举止,就这样指引了孩子的未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以好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呢?
1、孩子做对了就及时鼓励,加深印象
网上看到一个孩子,才三岁就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并且爱跟家人分享,独立又暖心。
原来,是因为他妈妈经常变着法地鼓励他:
“你今天能自己吃饭还没有把汤撒衣服上,妈妈觉得你真的长大了。”
“今天你能主动叫爷爷奶奶,这是懂礼貌的表现,妈妈觉得很开心!”
“今天吃完零食的口袋没有扔地上,学会讲卫生了,环卫叔叔阿姨都会很喜欢你,觉得你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人类天生喜欢被表扬,尤其是弱小的孩子,更渴望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就是最好的支持。
除了口头上的鼓励,家长还可以利用眼神上的期许、肢体动作上的认可等方式给孩子加油打气。越是被鼓励的孩子,越能做出符合家长期待的行为举止。
2、孩子做错了就淡化处理,弱化消极暗示
李玫瑾说:
“当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对时,家长不要大喊大叫地去纠正,否则他就会强化这个事情的印象。”

所以即使孩子犯错了,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过激反应反而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加深消极暗示。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才更容易翻篇。
樊登老师就是这样处理的。有一次考试,他儿子写错了一个字,还是樊登的“登”字。
樊登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夸他:你这种做法在古代是很高级的,叫“为尊者讳”,古人在写爸爸的名字和皇上的名字时都不直接写,要写错一点才可以,是忠孝的表现。
孩子不但学到一个古代文化知识,反而对“登”字记忆深刻,从此再也没有写错过这个字。孩子犯错了,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总盯着孩子这些不好的地方,就免不了批评孩子,在负面语言暗示下的孩子更容易固化自己的不良行为,积习难改。
3、少用消极词汇,多说积极词汇
心理学上认为,大脑更容易接受负面信息,所以通常我们会发现:当孩子端着一杯水时,如果对他说:“别洒了”“别晃悠”。孩子就很容易手晃动、把水洒出来,因为他的大脑接受到信息的是“洒了、晃悠”。当孩子考试紧张时,如果对他说:“别紧张”“别害怕”。孩子就很容易紧张害怕,因为他听到的词汇是“紧张”“害怕”。

所以,家长跟孩子交流时尽量不使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词汇,多说积极方面的词汇。
不说“别洒了”,而说“端平、端稳”;不说“别紧张”,而说“放松、心静”;不说“你挑食”,而说“你吃得很香”;不说“你真笨”,而说“你真努力”;不说“你太胖了”,而说“你再瘦点就更好了”等等。

家长期待孩子做出什么行为,直接说该行为对应的正面词汇即可。
家长的语言,就是孩子心中的“预言”。
蒙特梭利曾说过:
“如果你认定孩子会不听话,他大概都会如你所愿;相同的,如果你认定他会合作,他也会如你所愿。你正向的期待建立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

如果你希望孩子追求卓越,那么从今天开始,多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吧你给孩子的积极暗示越多,就越能给孩子带来自尊、勇气、信心。
希望更多父母懂得:爱孩子,就应该赐予他改变的力量,他将变得强大而自信!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