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4阅读
  • 0回复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教育的顺序搞错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起司猫iii
 

提起《梁启超家书》,作家林洙曾这样评价道:


“年轻时,我曾读过很多名人伟人的传记,但像这样热爱和关心子女并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的人还没有看到。”


梁启超一生养有九个子女,有3人成了院士,其余6人也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世人称之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当你仔细翻看《梁启超家书》,就能发现书中不仅记录了梁启超的亲子情谊,也道破了教育的真相:


原来,真正的教育,都是讲究序位的。


很多家庭教育不好,就是因为把顺序搞错了。

01
错序:赚钱第一位,孩子第二位

前阵子,在知乎看到一则帖子。

网友说,我们夫妻俩拼命工作赚钱,结果这熊孩子天天上学混日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有个评论一针见血:有没有想过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金钱。
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说,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
是啊,钱可以慢慢赚,可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机会。

多多陪伴,亲力亲为,孩子才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卷。

《梁启超家书》中,一共收录了400多封家信,都是他挤出时间写给孩子们的。
长女梁思顺曾劝梁启超:父亲,您工作太忙,可以多隔些时日再来信。
可他却立马回信:万万不可。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济世救国,中年时更是在海外四处奔走,可工作再忙,他也不曾放弃与孩子们交流对话。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提笔写家书,絮叨琐事。
或是问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或是与他们分享身边趣事。

梁启超始终用自己的文字陪着孩子,给他们带去爱与快乐。
1917年,梁启超小女儿梁思宁出生,家中有了6个不满12岁的孩子。
为了照料孩子们,梁启超果断辞去了国家财务总长的职务。
每天一大早,他就召集孩子们围在一起,谈文学说历史讲故事,一待就是一整天。
得益于梁启超的陪伴,孩子们从小都养成了乐观、自信的性格。
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工作上的遗憾可以弥补,但缺失的教育,却会令你抱憾终身。
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就是他的全部。

孩子的快乐、知识与修养,都需要从你的陪伴中获得。
从现在开始,把生活的重心调一调。
相比于工作赚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02错序:家长有权威,孩子才听话
在家书里,梁启超曾提过他的父亲。
父亲秀才出身,为人善良,却十分“专制”,在他面前总是威严肃穆,容不得他半点违抗。

可梁启超却十分顽皮,父亲越是管教,越是叛逆。
春天的时候,杏花盛开,父亲告诫他不要随意摘花,可一转身,他就把所有的杏花全都晃落。
家里来了书法名家,父亲命令他写字给人指点,他提起笔来,就写下五个大字“写字狗耙田”。
他在院子爬竹梯玩,父亲呵斥他不准再爬,他反而爬得更起劲,然后洋洋自得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年幼的梁启超就这样,时常将父亲气得吹胡子瞪眼。
父亲的专制教育,反而使得梁启超更加顽劣,不服管教。
即便后来,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梁启超还多次提到,“这件事不要让你爷爷知道”,“这封信不要让你爷爷看”。

生活中很多人也如梁启超的父亲那般,总想要求孩子听话服从。
却不知,你高高在上的权威,只会使孩子心生怨气。

建立平等的关系上,尊重孩子的喜好,才能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925年,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准备上大学。

当时国内现代生物学空白,梁启超便劝导思庄修生物学。
但思庄丝毫不感兴趣,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馆专业。

梁启超得知后,沉默良久。

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专断,他明白越想控制孩子,越会适得其反。
于是在给思庄的回信中,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鼓励她应当拥有自己的见解。
得到父亲的支持后,思庄很是兴奋,于是下定决心学好专业,绝不让父亲失望。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赢得孩子信任的最好方法,一定是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先和他们站一边。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永远不能决定孩子的想法。
你有你的看法,孩子有孩子的喜好。

与其利用身份逼迫孩子,强硬指点,不如闭口倾听孩子的想法。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从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能够兼顾孩子的内心。

教育需要爱和理解,尊重孩子就是在尊重自己。
03错序:父母放纵,孩子自律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场景?
母亲在客厅,然后质问一旁玩耍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写作业;

父亲看到孩子玩手机游戏,气得把他打了一顿,自己却拿起手机玩了起来……

很多父母不求上进,贪恋享乐,却总是要求孩子吃苦读书。

明明自己都做不到,却拼命管孩子,结果只会使得孩子不服管束。
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的准则。

自律的父母,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书中,女儿梁思顺就曾提及这样一个故事。

在她小的时候,父亲曾拿出一本《论语》,让她阅读背诵。
可《论语》晦涩难懂,才读上两句,她就开始抓耳挠腮,怎么也读不进去。

见此情况,父亲就拿出糖果作为奖励,哄着她读书。
哪曾想思顺一见糖果,更是魂不守舍。

无奈之下,梁启超只好随着她在自己身边玩耍,自顾自坐在书桌前埋头读书了。
谁知,没过一会儿,她也学着父亲的模样,打开了手中的《论语》,开始认真读了起来。
梁启超见状,内心大为触动:原来只需自己做好榜样,孩子便会跟着模仿。

从那以后,小到吃饭说话的微习惯,大到读书工作的态度,梁启超都会时刻约束自己。

不需要他过多的管教,孩子们也能保持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

正是源自梁启超的言传身教,他的九个子女才会个个有出息。
教育家井深大说:“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与其喋喋不休地管教孩子,不如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你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孩子也会深受感染,绝不懈怠。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背后,一定投射着父母自律的影子。

04错序:成绩第一,做人第二
在书中,梁启超提到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难过。
梁启超得知后,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写信安慰道:“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

在他看来,教育的顺序,人品德行应在首位,其次才是成绩。

正如他对孩子们说的:
“我们为学的根本,首先是要学做人。成绩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你人生的一段历练而已。”
可现实中,总有许多父母把学习技能、知识、艺术放在首位。

结果家长只盯着分数,道德上疏于管教,最终孩子却步入歧途。
《说文解字》中就曾对“育”字解释道:养子使作善也。

什么是教育?在古人看来,就是教会孩子善良。

在《论语》中,孔子也讲孔门四科的顺序:

第一门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第三门是正事,第四门才是读书。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德行教育才是首位。

所以在生活中,你要时刻注意教育的重心。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求取好成绩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完善人格的测试。
竞赛成绩差点,孩子不过是无法站在更高的平台。

人格的测试不通过,孩子则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遭人厌弃。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品才是教育的地基。

地基不牢,孩子再多的成绩和荣耀也会轰然倒塌。

对一个孩子来说,学做人,永远比考高分重要。05李玫瑾说,孩子是一个家的中心,教育是一个家庭的重心。

教育一旦错乱,整个家庭就会失序,孩子也跟着变得叛逆。
父母学会以身作则,立好为人处世的榜样,孩子自会照模照样地学习进步。
当你找到了重心,理清了教育的顺序,孩子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收获快乐与成长。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托育!欢迎关注中国全脑开发网www.yinlingyounao.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