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5阅读
  • 0回复

2个阅读策略,让“说教式伴读”变成促进语言发育的聊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我生气了》是美国低幼绘本大师,卡伦·卡茨经典作品。0-3岁行为养成翻翻书系列中的一本。





一,推荐原因


1因为它色彩鲜艳,促进0-3岁宝宝视觉发育;
2高度贴进低幼宝宝生活场景,通过一反一正双线索对比,给出了不良行为的引导方案;
3从左到右的翻页过程中,还设置了上下翻页,锻炼幼儿精细动作,积累不同图画书的阅读经验;



二,讲读误区


不同以往的故事绘本,这种非故事类的行为/习惯认知绘本,家长初次拿到书不知道该怎么讲,甚至觉得没意思。它就像是坏行为,好行为的罗列,搞不好就容易变成“照书说教”,孩子跑开。


之所以推荐这个绘本,除了上述那些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想让大家知道


绘本作为孩子接触最早的文学作品,有着非常丰富的“体裁”,科普类,散文类,无字书,游戏书……从小都要让孩子接触。


单一给她讲“故事类”绘本,会营养不良,对非故事类的书籍不感兴趣,也就无法吸收到那个品类的知识。跟吃饭偏食挑食,结果是一样的。


那么,这类绘本该怎么讲,才能不掉入说教陷阱,提高孩子表达能力呢?





三,用对讲读方法,促进语言发育



以下两个方法可以参考:


1尽可能多的使用描述性语言:
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穿着什么衣服?什么颜色?什么图案?他们在做什么?两个人分别是什么表情呢?可以推测一下,谁生气了呀?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提到,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来源,父母的语言词汇丰富,孩子积累也会丰富,理解力也好。反之,父母的语言贫乏,孩子积累的词汇就少,理解力就弱。


我们大多时候都会使用口头语言和孩子交流生活化的内容,怎样帮助孩子积累更多词汇,让表达更规范(向书面语过度),就要借助绘本,使用好描述性语言。


什么叫描述性语言?打个比方,就像女生描眉画妆一样,尽可能细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摸起来什么感觉?刻意把一页故事看细,讲细,词汇量慢慢就上去了。


注意!这个方法不要求一遍做完,绘本是可以反复阅读的。孩子心急想翻页,还是要尊重他们的节奏。








2像聊天一样,尽可能多的跟孩子互动。


《我生气了》文本和图画呈现的内容是
“不能咬人”“那能咬什么呢?”“苹果”
“不能打妈妈”“那能打什么呢?”“小鼓”


文本和图画呈现的内容仅限于此
但我们在讲读过程中,可以无限延伸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想要促进孩子语言发育,要和孩子多说话。很多父母觉得和3岁前的小娃娃没话聊,绘本图文就是最好的谈资。


我们可以问
“画面上有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是谁生气了呀?”(指出来/用描述性语言说出来,穿着什么颜色衣服的小朋友生气了)
“为什么你会觉得是他生气了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呀?”


这里用到的五大阅读策略之一,叫做【推测】,同时也训练孩子刻意使用描述性语言。


围绕文本和图画,我们还可以问
“生气时,除了咬苹果,你觉得还能咬什么?”
“除了打小鼓,还能打什么?”
“为什么不能打妈妈,但是可以打小鼓呢?”
“除了图画这些,你觉得生气时还可以怎么做,是容易接受的行为呢?”


抛开文本和图画,可以和孩子创编
“生气时,不能踩玩具,还能踩什么?”“踩地板”“踩水坑”……


这里用到的五大阅读策略之一,叫做【关联】
借由绘本联系生活,帮助孩子迁移知识经验,学以致用——生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四 方法迁移,同类绘本推荐







运用这两个阅读策略,能把薄绘本读“厚”,能把说教的文字变成互动式聊天,能让见书就跑的孩子一遍遍要求讲讲讲……快去试试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