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6阅读
  • 0回复

一书多用!有声绘本不仅可以音乐启蒙,这样提问培养高阶“思维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卢灿
 


回想一下,伴读绘本时你一般怎么提问:
“宝宝,这是什么颜色,那什么形状?”
“他们在干什么?”
“这样做对不对,那样做好不好?”

这些问题不是不好,而是答案固定,太封闭。阅读初期问一问搞清楚主人公,故事脉络无伤大雅。

可是,如果已经形成了阅读习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再提这样的问题就太low了!也会错过思维启蒙的“黄金期”。




这个模型是“布鲁姆思维金字塔”,简单说就是下三层属于初阶思维,上三层属于高阶思维。伴读时,设计一连串好问题,就是引导孩子从低阶思维逐渐过度到高阶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很多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表达前因后果很清晰,数理逻辑能力强,见微知著Get本质……这些都是高阶思维的外在显化,也是经过刻意练习,每个孩子都可以具备的能力。

思维启蒙的方法很多,市面上流行的乐高课,编程课,积木课……伴读绘本时,前期花点功夫设计好问题,我们一样可以从阅读的角度启发引导。





《我的小小音乐厅—美妙的童谣》里面收录了希腊,俄罗斯,马达加斯加等6个国家,不同语言的童谣。绘本内嵌机关,一触即听,是0—3岁音乐启蒙绘本。


除了“听一听”的功能,画面里有限的内容也可以用做高阶思维的启蒙训练。







听音乐,念童谣,然后可以问孩子
“为什么正在吃草的蚂蚱不会想到,有一只大青蛙准备吃点它?”
答案一定五花八门
“因为它吃草太专心了”
“因为蚂蚱是近视眼,没看见”
………
不要否定孩子,继续问
“观察一下,青蛙是什么颜色?青蛙旁边的树丛和草地是什么颜色?”
这个问题简单,孩子肯定能回答上来
继续问“所以呢,你有什么新的答案吗?”


如果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孩子,瞬间就能回想起来“动物用相近的颜色隐藏和保护自己”,比如枯叶蝶,变色龙……画面中的大青蛙颜色和植被颜色相近,把它自己隐藏起来了,所以不容易被发现。


这个问题就在锻炼孩子把生活中的经验和绘本联系起来,分析判断的能力。








引导孩子先观察封面和内文页,然后可以这样提问:



“观察,小男孩在封面和内文中分别出现两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答案也很容易,封面是醒着的,内文中好像睡着了。
接下来继续问
“那么,你觉得这首童谣里唱的是什么意思?”
“可能是哄宝宝睡觉吧”
“对的!你睡觉的时候妈妈给你唱过什么歌?”
孩子又开始联系生活,开启回忆模式
如果她想到了,鼓励他也来唱一唱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在培养孩子观察图画,前后关联,从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能力。


很多家长纠结“孩子听了很多故事,却不愿意主动讲故事怎么办?”


其实,输出不一定就要“照着念绘本”。根据内容来发散,互动,创造也是输出的另一种形式,不知不觉还训练了“高阶思维”。







如果没有读过童谣,观察画面,可以问孩子


“你觉得这群小鸡是在和狐狸做游戏呢,还是正在赶走它?”
可能得到两种答案,无论哪种,邀请孩子说出理由“你的依据是什么?从画面中哪些细节判断出来的?”
以上就属于分析式提问
通过观察小鸡的肢体动作和眼神,答案就会清晰浮现出来
之前答错了,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明白,思考不是凭空猜的,要依据画面线索找答案。


如果已经读过童谣,知道这是关于“狐狸偷鸡被驱赶”的故事,可以继续提问
“宝贝,观察画面,小鸡的哪些神态,动作让你觉得它们生气了?”
引导他们去发现“叉腰”“挥翅膀”这些细节,认知肢体动作背后隐藏的情绪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潜移默化中孩子在学习透过非语言信息感知他人的情绪,是欢迎、排斥、开心、生气等。这是未来培养同理心很重要的能力(和今天主题无关,暂时不展开来讲)。


————————————————————————


疫情反复,绘本馆闭馆,没有新书看,我就陪着半岁的女儿反复“听”绘本,不知不觉发现这么低幼的绘本也可以设计出高阶思维的提问,便有了以上思考和分享。


同时也有几个注意事项:


1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没有好坏之分,根据不同年龄和程度穿插提问就好。有些问题与年龄不符,孩子又缺乏生活经验,无法建立联系,难为他们也会降低阅读兴趣。一直循环简单的问题,也不利于孩子心智成长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这个比例,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实践中自己把握


2有些绘本宝宝喜欢,会看十几遍,二十几遍,在前面几次阅读中,完全可以采用泛读的形式,只是去享受音乐,画面,和故事本身。等这个绘本已经快被讲“烂”了,你讲得都有点“厌烦”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互动提问的方式……有些孩子四五岁了,还会偶尔回去翻看从前的低龄绘本,这时候也可以采用高阶思维来提问,看是否能发现“新大陆”。


3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刨根问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读图的能力,发现画面前后,细节的关联,它贯穿于整个早期阅读头几年,不需要着急。视孩子的兴趣由浅入深引入就好。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或者此刻对问题没兴趣,放一放也不要紧……


写在最后:因为非常热爱绘本,日后也会往这个领域深耕。所以给女儿借的绘本,我都会自己先看一遍,或者讲完反复看好多遍。


一方面是从创作绘本的角度来看,同类型的主题,作家和画家如何安排;另一方面是从绘本教学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问,如何拓展,把绘本价值最大化呈现。引导孩子从小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的习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