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想象力没有标准
有一则轰动日本的公益广告,每一个看过的观众都会被影片的最后一幕所震撼。
美术课上,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创作。其他小朋友们都在用五颜六色的彩笔勾勒出图画的时候,却有一个小朋友在努力的将纸板涂黑。
学校老师将小主人公的情况告诉了家长,家长也很忧心,但孩子依然在不知疲倦的用黑色继续着涂鸦。
万般无奈下,家长带着孩子去了医院,专家对孩子进行了会诊,但终无所获。孩子在接受封闭治疗期间依然不停的用黑色笔做着涂鸦,所有人都在焦灼着。
直到有一天,老师在孩子的课桌里发现了拼图,有些什么东西正在破茧而出。于此同时,医院的护士也发现了孩子图画中的奥秘。
大人们在体育馆里将孩子的所有画过的画纸,像做拼图一样拼到了一起。人们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另所有人震撼的是,孩子画的是一条巨大的鲸鱼。
当大人们看到孩子充满“无厘头”的绘画时,第一反应就是“信手涂鸦”或者是“画的不像”,我们习惯用“像”或者“不像”来判断孩子们的画作,并以此来判断孩子们绘画的技术水平,这是成年人的评价标准,但这个标准与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无太大关系。
其实,孩子的观察力往往能去伪存真,然后再将事物经过想象力的再加工,通过画笔呈现出来,这是成年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在孩子们看来,一个大圈加上几个小圈圈即是一片云朵,一个小圆加两个竖杠就是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可以是巍峨耸立的大山……
有心理学家觉得,孩子们在5岁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巨匠。他们的绘画内容也觉不是偶然、随意的的行为,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出的形式,落实到纸笔上,不是我们成人习惯的事物状态而已。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少儿画家班,却不知道,很多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不懂得儿童的绘画心理和儿童绘画的规律,不懂得如何引 导孩子发展绘画的天赋。把儿童潜在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扼杀在萌芽阶段,致使儿童的艺术天赋得不到开发,而这样的伤害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也是作为一个绘 画心理教育老师的我所最不愿意看到的。
我真心的希望从事儿童绘画教育的工作者,能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同时,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自己,舒展自己内在的需求和情感。让孩子的世界可以更大,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