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养的花开了,有这么大哦!”
“我家的花有脸盆那么大。”
“我家的花比脸盆还大!”
几个小朋友连比划带说地聊天,都挥舞着两个小胳膊说自己家的花到底有多大,胳膊都快不够使了。
谁也不会觉得这几个小朋友在撒谎吧,明显这些
孩子想象力爆棚,竞争之心爆棚。
一提到小孩撒谎,我们更多地想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啊!怎么变成这样了!谁干的!是你吗?”
孩子:“不是我……”
家长:“撒谎!”
孩子会撒谎,说明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了,认知水平发展了,更聪明了。
撒谎至少说明孩子情商高,甚至情商、智商都高。
想想孩子为什么撒谎。
因为干了“坏事”怕爸爸妈妈生气,怕爸爸妈妈说自己,因为内疚,比如弄坏了什么东西。
因为要对某件事保密,需要隐私,比如偷偷藏起来糖果,藏起别人给的好吃的……
因为要引起注意,比如夸大自己的某些行为,或者夸大别人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孩子的小小谎言没什么危害性,甚至还会因这些小谎言觉得孩子很可爱。但是如果孩子不小心养成了撒谎的习惯,以后再想改变,就十分困难了。
天天吃完水果,把盘子拿到厨房,放到水池里,又拿了出来。
“妈妈,我吃完了,给。”
妈妈:“嗯,洗完碗再去玩。”
“我洗完了。”说着天天就溜走了。
明明就没洗啊!妈妈气坏了,这孩子居然知道用撒谎来逃避责任!
天天跑到外面玩,把鞋子脱了一扔,光着脚到处跑。妈妈喊他:“天天,把鞋捡起来。你不要了吗?”
“那不是我的鞋!”
妈妈把天天抓住,俩人僵持了好久,天天一口咬定:“那不是我的鞋!我才不捡!”
孩子小的时候会因为认知水平低,说一些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谎言(夸张、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大一些了,明白是非后,孩子最初的谎言就都多来自恐惧——害怕家长的反应。
天天的爸爸和爷爷脾气都非常暴躁,要是天天犯了什么错——包括一些不是错的错,比如不小心打破碗——这俩人肯定暴跳如雷地呵斥天天一顿。天天很怕,不喜欢这样。
天天偶然间听到妈妈和爷爷间的对话:“小刘(天天妈妈),这些是你的东西吗?”
“不是啊,好像是天天爸爸的。”
“哦。乱扔东西也不知道收拾!都这么大人了!”
爷爷走后,妈妈迅速地把东西收走了,其实那些都是妈妈的东西。
原来可以这样啊!聪明的天天马上学会了。于是,为了躲开惩罚,第一次撒谎成功后,天天越来越多地撒起谎来。撒谎给天天带来了好处,撒谎的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当撒谎形成习惯后,不管对方是谁,天天都撒谎。天天也变得比以前更加淘气、大胆,因为他知道撒谎可以让他逃脱责任。
心理学小知识:
研究发现,说谎的孩子多来源于说谎的原生家庭。孩子无意中从家长的言行中学习到这种社交模式,并学以致用。
要想让孩子改掉撒谎的毛病,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不撒谎,不跟孩子撒谎,不在孩子的事情上撒谎。4 岁以前的孩子大多还没有很明显的道德观成形,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撒谎行为主要以纠正为主。当孩子撒谎时,不要斥责,也不能轻描淡写,不能让孩子觉得撒个谎无所谓,更不能让孩子感到受到鼓励(“我家宝贝儿太聪明啦!”),而要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说实话会倒霉,说谎话才能过关。然后再通过看绘本、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孩子都是很单纯的,都是向善的,都愿意成为让人喜爱的好孩子。
行为矫正的方法:
规则——忽视不好的行为,夸奖、强化好的行为。期望效应,多肯定孩子好的一面。
规则——你越不想让孩子怎么样,就越不要说出来。不给孩子贴标签。
规则——言传身教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育方式,用你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孩子。
经常和“撒谎”一起出现的是“偷东西”
棒棒妈妈和京京妈妈住同一楼,彼此熟识。棒棒妈妈经常邀请4 岁的京京去她家陪3 岁的棒棒玩耍。棒棒家有很多橡皮恐龙,大多都缺胳膊少腿。棒棒妈妈说,棒棒老是弄坏弄丢小恐龙,总得给他买新的。所以,京京陪棒棒玩的时候,在棒棒房间的角落和玩具堆中发现好多一模一样的小恐龙,比如,蓝色的三角龙、黄色的三角龙。于是,京京“顺理成章”地从这些小恐龙当中挑选了个比较完整的,塞到自己的裤兜里。京京完全没意识到这是偷,只是认为:“他有好多一样的恐龙,他会觉得是自己不小心弄丢了的,那我捡走了也没关系吧?”之后,每次去棒棒家玩,京京都要“偷走”一个重样的恐龙,把它拿回家收到自己的玩具柜里,直到被爸爸妈妈发现。
“这是哪来的?”
“这是我的。”京京说
“明明就不是你的!”爸爸妈妈很生气,认为孩子在说谎,但孩子说的是实话,她认为这就是自己的。
“谁给你的?”
“棒棒妈妈给的。”又撒谎!家长更生气了,但孩子说的还是实话,她觉得棒棒妈妈肯定不会介意送给她这些“理应丢失的东西”。
据研究,几乎没有人在小时候没“偷”过东西。
小孩子的道德观和智力一样,也是逐渐发展的。儿童道德观的发展还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呢!也就是说,是个很艰深的课题。
在幼儿早期,孩子们是没有什么道德观的。比如在婴儿看来,“意外”是最可笑的——也就是某人跌倒、撞伤之类的,因此动画片《猫和老鼠》受到广大儿童的欢迎。
“偷”的行为,往往发生在孩子们有了主动意识,有了明确的想法,但又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观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有过“偷”的行为。例如,有的男孩子拿“偷”当游戏,或者像京京那样偷偷摸摸地拿走小伙伴重复的东西——你可以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正常的偷”体现了孩子们单薄的道德观:从有很多东西的对象那里拿一点东西不算什么。
“偷”的行为最早发生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嗯,从幼儿园拿东西不算什么,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孩子们这样觉得的。
可以说,这个时期发生的“偷”都不是真正的“偷”,不是恶意的,没有强烈目的性。或者说,孩子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错,他们感觉不到哪儿不对。何况,很多儿童故事中都有主人公偷偷拿走怪物宝藏的情节。
大部分孩子会有“偷”的行为都是因为搞不清“所有权”的概念,同时又有主动占有某样东西的欲望。很多孩子天生就有 “收藏癖”、“收集癖”,看到自己喜欢的或觉得好的东西就要收集起来,放到自己的“领地”里。
极少数孩子是为了引起别人或家人的关注故意偷东西的,这样的孩子已经明白自己的行为不好。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一个女生三番五次地趁大家不在偷东西,还总被查出来。虽然每次她的脸色都很难看,但还是有下次。后来,这个本来长得很可爱,学习成绩也不差的孩子被大家鄙视、疏远。很明显这个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且她偷同学的钱包手表,跟其他人偷商店的小玩意,意义完全不同。
因此,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 “偷”东西,千万不要大惊失色,绝对不要跟孩子提起“偷”这个字眼。只要平时一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观教育,慢慢孩子就不会有这种行为了。
教育孩子永远都要遵从中国的中庸之道,既不要像《小时偷针》那个故事中的母亲那样赞扬孩子,也不要直接粗暴地斥责打骂孩子,而是要引导,要循循善诱。
思考题:如果发现孩子把幼儿园或别人的玩具偷偷拿回家,您该怎么办?
问孩子:“咦?这是哪来的玩具呀?”
孩子回答后,对孩子说:“哦,那你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玩的喽?明天我们还要还给人家,不然别人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会伤心的。”如果是小号玩具,可以说玩具妈妈找不到小玩具了,会伤心的。
最后,再次跟孩子强调:“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要借的话要和别人打招呼。你的玩具是你的,别人要借也要和你打招呼,拿别人的东西都要打招呼。”www.yinlingyounao.com
引领右脑开发网